2025中国(北京)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

The China (Beijing) International Health Service Expo

2025年04月11-13日      北京展览馆

EN

今天是2024年11月29日,距离开幕还有 -50 天

EN
关闭

2020第八届中国(北京)国际老年产业博览会

中国健康产业发展大有可为

2022-05-10

据美国友好生活网站报道,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因担心健康和关注环保,正积极主动减少肉类消耗量。研究报告指出,如今39%的中国消费者正减少肉食摄入量,更青睐蔬菜、豆腐和纯素的肉食替代品。这是由于富含肉类和乳制品的饮食和其他高热量食品,如今通常被认为会增加患糖尿病和癌症风险,而素食则被称赞为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、糖尿病和肾病等疾病的风险。

澳大利亚SBS电视台畅想:未来,可以饮用的健康沙拉、大豆和大豆替代品、清洁且不含激素的培养肉和蚕蛹小吃都可能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。

据德国新闻电视台报道,“远东崛起的大国”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与“世界第一大经济体”美国展开竞争,个人和国家对健康的投入也让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。去年,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,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首次超越美国,中国为68.7岁,美国则是68.5岁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,预计202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超过美国。

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,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,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。

近年来,中国人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,人们不仅仅追求温饱,同时寻求更长远的健康生活。另一方面,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,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让现代人的健康“折旧率”居高不下。

改革开发40年来,伴随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,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明显改变,肉、糖和油的摄入量逐步增加。当意识到这些食物的大量摄入与糖尿病、高血压发病率提高密切相关时,人们逐渐开始调整生活方式,更加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,对健康管理的投入也越来越多。

民有所呼,必有所应。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的需求,多年来,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福祉的社会保障措施。

医保与健康密切相关。2003年,开始建立“新农合”时,人均财政补助是20元。而到今年,全国城乡居民医保和“新农合”人均财政补助达到了520元。按目前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覆盖10.2亿的人数计算,今年财政补助医保基金预计最少达到5300亿元。此外,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期用药也将纳入医保,基层家庭医生服务也在逐步展开。应该说,政府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加大,健康的促进和传播也在扩大,老百姓在健康问题上获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。

不止医保。2009年,中国拉开了新医疗改革的大幕。10年间,中国的医疗改革蹄疾步稳、成效显著。但医改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,除了医保,还涉及到医疗、医药等问题。目前,中国公立医院的投入机制、运行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,患者到医院就医,依然是以治病为中心,由医生决定究竟做什么检查,吃什么药。然而,健康不仅仅是治病,更重要的是预防,是培养老百姓正确的生活习惯。医改的最终目的,是要从以治病为中心,到以健康为中心,是不仅希望老百姓能看得上病,看得起病,看得好病,更重要的是少得病,少得大病,健康长寿。

庞大的健康市场催生了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。近年来,中国健康产业勃兴,涉及医药产品、保健用品、营养食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器具、休闲健身、健康管理、健康咨询和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。

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从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出发,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。2016年,中国出台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政策的红利不断释放。

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插上翅膀。早在2015年3月,中国发布的《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(2015—2020年)》明确提出,应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,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,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。去年4月,《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的意见》出台,进一步推动了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产业的发展。

当前,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。从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,发达国家健康产业起步早、发展领域广、商业模式全并且企业投入巨大,在许多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。中国作为后来者,创新型的健康产业依然处在探索发展模式的阶段,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研发投入。

未来,中国在健全、完善和加强医疗健康产业的同时,还可以借助传统的养生观念,传播公共健康资讯,鼓励老百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健康产业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将形成新的健康模式,创新的空间同样十分广阔。

分享至:

联系我们

电话:+86-15712927159

邮箱:1810543204@qq.com